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2024年度风冷模块式中央空调机组采购、安装及空调机组维保(第二次)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2024年度风冷模块式中央空调机组采购、安装及空调机组维保项目终止公告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2024年度风冷模块式中央空调机组采购、安装及空调机组维保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清单及控制价编制服务(第二次)成交公告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清单及控制价编制服务竞争性谈判公告
- 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工程施工图设计服务成交公告(AHWGCG20221015)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发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的公告
- 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及复核工作的通知
- 关于印发《“亩均论英雄”项目贷申报要点(试行)》的通知
- 关于公布安徽省2021年第三批补充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的通知
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船舶行业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4-01 浏览:926 信息来源:皖企服务云
各市经信局、广德市经信局、宿松县科经局:
现将《2021年全省船舶行业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3月25日
2021年全省船舶行业管理工作要点
2021年全省船舶行业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快船舶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增强自主配套能力,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运行监测,确保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1. 加强行业统计和重点项目跟踪调度。利用“船舶工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云平台,加强对企业三大造船指标、产值、订单情况的全口径统计。健全统计月报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技术化”三大发展方向,建立船舶行业项目库,对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强调度跟踪和服务。支持引导优质项目申报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和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等“升级版”政策支持。努力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0%以上的年度目标。
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船舶产业总体规划,围绕“一点(巢湖)+两线(沿江、沿淮)”区域布局,优化“总装+配套”产业结构,统筹推进“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式。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探索船舶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模式,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问题。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支持合肥、阜阳、蚌埠、宣城、铜陵等市整合优势资源,通过技术改造、产能置换等模式,推动现有产能进一步优化。
二、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船舶发展
3. 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贯彻实施国家“双智行动计划”和《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面落实安徽省三年实施方案。支持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立MES、ERP等系统平台,探索开展“人、机、物”数字化连接,芜湖造船厂ERP功能模块使用率达到85%以上,数字化设计工具功能模块使用率达到100%,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培训和产需对接,推动中小企业对标芜湖造船厂,在型材加工、板材加工、喷砂除锈等工艺环节实现创新突破。全省二级以上船舶生产企业数控切割和自动焊接设备使用率达到100%,支持芜湖、池州、铜陵、安庆等地船舶企业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引进数字化设备和智能焊接机器人,打造1-2个具备行业标杆作用的省级数字化车间。
4. 支持推动智能船舶发展。加快智能船舶技术研发,在船舶航行态势多维度智能感知、货运船舶矢量控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智能船舶技术在货运船舶推广普及。增强智能设备系统研制能力,加快无人船等新型智能船舶研发和在环境监测、应急救援、水上执法、国防军事、休闲娱乐等场景应用。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争取智能船舶头部企业落户安徽,培育打造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
5. 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研发应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加快LNG、氢、电等新能源动力船舶研发,采取以替代燃料为核心,以动力技术、能效技术为辅助措施的低碳/零碳综合解决方案,不断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老旧船舶。以《长江保护法》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船舶相关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建设。
6. 推进船舶工业污染防治。加强船舶造修企业污水收集、处置等环保设施设备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污染物回收处置。全面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督促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规范“三废”管理,推动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不高于0.2吨标准煤。探索推行“绿色修船”模式,组织推广“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管理”改革试点经验。
四、持续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7. 做大做强船舶产业集群。推广“龙头+配套”模式,支持芜湖三山、池州乌沙、铜陵枞阳3个万吨级船舶产业集群,蚌埠、淮南2个千吨级船舶产业集群和安庆、芜湖、滁州3个配套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动对接长三角,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沪苏浙形成错位互补,引导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新颖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8. 健全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围绕市场需求,以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电池、液化天然气(LNG)等动力系统及装置,甲板机械,舱室机械,通讯、导航、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电器设备,船用舾装件为核心,巩固延伸配套产业链。探索建立“链长制”,梳理绘制全省船舶产业链鱼骨图,加快强链补链,聚焦“工业四基”,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打造配套加工自主品牌。
五、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基础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9. 加强高技术船舶及核心配套产品技术创新。建造符合国内外新规范、新标准、新要求的三大主力船型,研发符合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船、液货船、风电运维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强化自主配套供应能力,加强船用关键系统、设备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材料的国产化和系列化研制。
10. 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支持省内企业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支持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船舶产业创新能级。
六、深化管理服务,引导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1. 强化船舶企业现场管理。复制推广先进船舶企业管理经验,参照《企业现场管理准则》(CBT29590),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S现场管理模式,指导企业通过建章立制、考核激励、氛围营造等方式,调整和优化厂房设施、工艺流程,更新和升级工艺装备,整治和改善生产、办公环境,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能,打造现代化船舶企业。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防范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12. 加强行业管理服务。全面实施船舶行业新标准,依据《安徽省船舶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管理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企业自愿申请的原则,通过企业申请、形式审查、现场评价、评价认可等程序,组织开展船舶企业生产条件评价,持续提升企业生产条件水平。按照省政府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工作部署,开展全省船舶生产企业集中整治建造、改装采砂船专项行动,严禁船舶生产企业违规建造、改装采砂船舶,从源头上切断非法采砂船舶供应链条。积极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企业服务,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